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优质

50次浏览 | 2024-07-17 15:35:3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区块链创业青年与传统互联网巨头之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双面阿里: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慈善公益开路: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出走的阿里系: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有野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重回起跑线: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海量专利制敌?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本文地址:https://www.huajie.net.cn/qkl/44207.html

发布于 2024-07-17 15:35:38
收藏
分享
海报
50
上一篇:avive交易所(avive交易所在哪) 下一篇:fil币价格今日行情(fil币价格今日行情2022)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